南阳市风险监测预警 第10期 “五一”假期期间风险预警
一、近期天气信息
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,经会商研判,预计五一假期前期我市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,4日受冷空气影响全市有一次阵雨、雷阵雨天气过程,请注意及时防范。具体预报如下(括号内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):
二、具体天气预报
4月30日:(4级)多云到晴天,傍晚到夜里西峡、内乡、南召有分散性阵雨、雷阵雨,西南风转偏北风3~4级,阵风6级左右,16~34℃,相对湿度55%~75%。
5月1日:(4级)晴天间多云,西南风3~4级,阵风6级左右,19~33℃,相对湿度30%~60%。
5月2日:(4级)晴天转多云,傍晚到夜里西峡、内乡、南召有分散性阵雨、雷阵雨,偏南风转偏北风4级左右,阵风7~8级,18~34℃,相对湿度55%~80%。
5月3日:(4级)多云到晴天,东北风4级左右,阵风7级左右,14~29℃,相对湿度45%~75%。
5月4日:(3级)多云转阴天,有阵雨、雷阵雨,东南风3~4级,阵风6~7级,15~28℃,相对湿度75%~100%。
5月5日:(4级)多云到晴天,西北风4级左右,阵风6~7级,16~32℃,相对湿度55%~80%。
气象科普小知识:
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| |
1级 | 没有危险、不能燃烧、不能蔓延 |
2级 | 低度危险、难以燃烧、难以蔓延 |
3级 | 中度危险、较易燃烧、较易蔓延 |
4级 | 高度危险、容易燃烧、容易蔓延 |
5级 | 极度危险、极易燃烧、极易蔓延 |
三、防范措施建议
市安防委员会办公室、市应急管理局提醒:
(一)及时研判预报预警。气象部门要强化对天气的实时监测,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强化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,为民生保障、群众出行、农业生产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。涉灾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,实现信息共享,扎实做好防范应对工作。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社会宣传引导,加强对异常天气防范应对知识宣传,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。
(二)确保节日安全出行。公安、交通等部门要做好重点路段和重点时段的交通疏导,及时发布恶劣天气行车安全风险提示警示,在易拥堵路段增设临时执勤点,加大交通疏导力度。通过“南阳交警”微信公众号、交通广播等渠道实时发布路况信息,引导市民合理出行。加强对施工路段的安全监管,确保施工安全和道路通行顺畅。
(三)做好森林防火工作。假期前两日的高温干燥天气使得林区内可燃物载量较高,且进山祭祀、露营等人员活动频繁,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森林火灾。各地需严格落实火源管控措施,加强对林区的巡逻和监控,充分利用“人防+技防”手段,确保森林资源安全。
(四)重点关注生产安全。结合安全生产专项行动,应急、住建、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工矿商贸、建筑施工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整治。工贸企业要对避雷设施、电力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正常运行。在雷雨天气期间,停止高空作业、户外动火等危险作业,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,防范触电、雷击、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。文旅场所要加强对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测和维护,确保设备安全运行。在极端天气条件下,及时关闭水上项目、高空游乐设备等,并做好游客的疏散和安置工作。同时,加强对景区内消防设施、疏散通道的检查,确保消防安全。
(五)确保人员密集场所安全。宾馆、饭店、商场、餐饮、娱乐、景区、客运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,要做好应急预案,要保证疏散通道和出口畅通,确保自动报警、自动灭火装置灵敏可靠。公众要遵守相关场所安全规定,在外住宿时要熟悉安全疏散通道,遇到火情时要沉着冷静,及时拨打119报警,并按照正确方法进行疏散逃生。
(六)保障群众正常生活。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指导农户对设施大棚进行加固,增强其抗风能力。对于低洼农田,提前疏通排水渠道,做好防涝准备。同时,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,指导农户科学应对灾害天气。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对重点景区实施限流措施,合理控制游客数量。在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,必要时暂停开放。加强对景区内游乐设施、道路等的安全检查,确保游客游玩安全。
(七)公众与游客注意安全。居家时,及时清理阳台杂物,避免在阳台放置易被风吹落的物品。对门窗进行加固,提高防风能力。在雷雨天,关闭电器设备,拔掉电源插头,避免遭受雷击。安排出行时间,尽量避开5月3日的返程高峰。出行前通过交通广播等渠道查询实时路况,提前规划好出行路线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遵守乘车规定,系好安全带。自驾出行时,严格遵守交通规则,不超速、不疲劳驾驶。重点关注旅游安全,选择正规的景区游玩,切勿前往未开发的“野景点”。在景区游玩时,遵守景区规定,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。遇到强对流天气时,及时寻找安全的室内场所躲避,不要在大树、电线杆等危险物体下停留。
(八)严格节日值班值守。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,保证通讯畅通和信息及时上报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,确保信息畅通。提前将救援力量前置至山区、景区等重点区域,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。加强与气象、自然资源、交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指导各部门做好防范工作。